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安防产品

萤石摄像头本地化存储攻略,关视频加密拿RTSP,设固定内网保隐私!

时间:2025-10-19 18:09:08作者:安防经验网分类:安防产品浏览:2

许多用户在接入第三方监控平台时会先检查加密设置,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视频流能否被外部设备读取。这一步往往决定能否脱离云端存储,转为本地化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萤石摄像头默认是开启“视频图片加密”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设备是无法获取到视频流的。我们需要在萤石云APP中,进入摄像机设置,将“视频图片加密”关闭。关闭时会提示安全风险,不用理会,确认关闭即可。关闭后,我们就可以通过RTSP协议来获取摄像头的视频流了。在确认关闭后建议重启摄像头并在局域网内进行一次流媒体连通性测试。

萤石摄像头本地化存储攻略,关视频加密拿RTSP,设固定内网保隐私!

获取正确的RTSP地址是接入NAS的关键步骤,很多人会因为少了一步而无法连通。在动手之前,最好先把手机和摄像头放在同一网络下,以免因IP变化造成混淆。将萤石摄像头接入到NAS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获取摄像头的RTSP地址。萤石摄像头的RTSP地址获取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将摄像头和手机连接到同一局域网内,然后在萤石工作室或者是APP中,打开摄像头的设置,在更多设置里找到RTSP的开关,打开后下面就会显示RTSP地址。记录下该地址并保留备份,便于后续在不同设备间粘贴使用。

在确认设备功能支持之前,先核对摄像头说明书或APP信息可以节省大量排错时间。如果设备不支持某项协议,后续任何配置都无从谈起。萤石摄像头接入群晖NAS,首先需要摄像头支持RTSP协议,如果不支持这个协议,是无法接入到群晖NAS的。其次需要在萤石云APP中,将摄像头视频加密功能关闭,否则即使摄像头支持RTSP协议,也无法将视频流接入到群晖NAS。最后需要在萤石云APP中,将摄像头的RTSP功能打开,并记录下RTSP地址,这个地址在群晖NAS中会用到。确认这些要点可以避免在NAS端不断尝试无效配置的尴尬。

不同品牌的NAS在填入RTSP字符串时对格式的容错率不同,遵循标准格式能提高成功率。很多用户在输入时忽略了冒号或@符号,导致连接失败。在将萤石摄像头添加到威联通NAS之前,我们首先要确保摄像头已经正常联网,并且和NAS在同一个局域网内。之后,我们需要登录萤石云平台,在对应摄像头的设置选项中,找到并开启RTSP功能。开启后,系统会生成一个RTSP地址,这个地址是后续在NAS上添加摄像头的关键,格式通常为rtsp://admin:验证码@设备IP地址:554/h264/ch1/main/av_stream。填写时请严格遵守生成的字符串,必要时**粘贴以避免手动输入错误。

群晖的监控套件对ONVIF和自定义流都有较好支持,但细节决定成败。在添加设备前,先确认摄像机在路由器中显示的局域网IP不会变动,或设置为静态IP。在群晖的Surveillance Station中添加萤石摄像头时,品牌一栏可以选择“ONVIF”,如果搜索不到,也可以选择“用户自定义”。关键是RTSP路径的填写,需要将之前在萤石APP中获取到的完整RTSP地址粘贴进去。IP地址填写摄像头的局域网IP,端口一般是554,用户名是admin,密码则是摄像头机身上的六位大写字母验证码。完成后进行一次实时预览确认,若无画面可查看防火墙或端口转发设置。

萤石摄像头本地化存储攻略,关视频加密拿RTSP,设固定内网保隐私!

萤石的摄像头是支持onvif和RTSP协议的,所以我们只要在群晖里安装Surveillance Station套件,然后添加这个摄像头就可以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萤石摄像头默认是关闭RTSP功能的,需要我们手动开启,并且视频流是加密的,如果想要接入群晖,还需要关闭视频加密功能。在操作时建议记录每一步修改,以便回溯。为了避免网络波动带来的中断,可以考虑给摄像头和NAS设置固定内网地址,降低因DHCP变化导致的连接问题。

理解原理有助于判断故障所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排错只需回到数据流的路径上逐段确认。其实萤石摄像头接入NAS存储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RTSP协议将摄像头的实时视频流推送到NAS上,再由NAS的监控软件(如群晖的Surveillance Station)进行录制和管理。所以,整个配置过程的核心就是正确获取RTSP地址,并在NAS端进行正确配置。这个过程不需要连接到萤石的云服务器,所有数据都在你自己的局域网内传输,更加安全。因此在局域网内部署能显著降低外部依赖与隐私泄露风险。

选择本地存储往往是对隐私和长期成本的权衡,了解利弊再做决定最稳妥。云存储便捷但长期费用和第三方风险需要一起纳入考量。很多用户选择将监控视频存入自己的NAS,主要是出于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考虑。虽然萤石云存储提供了方便的云端回放功能,但视频数据毕竟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而使用NAS进行本地存储,所有录像文件都保存在自己的硬盘里,物理上就隔绝了外部访问的可能,除非NAS本身被攻破。对于注重隐私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更安心的选择。此外,本地存储在带宽受限的环境下也能避免上传高峰期的延迟和丢帧。

在追求更高级功能时,需要平衡功能完整性与本地化控制的需求。如果你依赖厂商的AI功能,需要权衡是否舍弃这些特性以换取本地存储的隐私优势。虽然可以通过RTSP协议将萤石摄像头接入NAS,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萤石的一些高级功能,如AI人形检测、智能追踪、双向语音对讲等,可能无法在第三方的监控软件中完美实现。这些功能通常深度依赖萤石自家的APP和云服务。因此,接入NAS后,你可能只能获得基础的视频录制和回放功能。可根据实际需求决定是优先本地存储还是保留厂商生态的智能功能。

如果你具备一定技术能力,选择开源方案能获得更高的灵活性,但也要准备投入维护成本。社区工具更新快、配置项多,适合愿意自行调试的用户。实现萤石摄像头录像存到NAS,除了群晖和威联通这类专业的NAS产品,一些支持Docker的设备或者软路由也可以通过安装开源的监控软件来实现类似的功能,例如使用Frigate或者ZoneMinder。这种方式的自由度更高,但对用户的技术能力要求也更高,需要自行解决摄像头驱动、视频流转码和存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习惯折腾的发烧友,这是性价比很高的路径;对普通用户则建议选择图形化程度更高的NAS套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安防经验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