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置监控回看时间长短
监控录像保存时间的长短,是由监控系统中的硬盘容量、录像模式、录像分辨率、摄像机路数等因素决定的,和录像机品牌关系不大。在硬盘容量和摄像机路数一定的情况下,录像模式、录像分辨率是决定录像保存时间长短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监控系统默认的录像模式都是24小时录像,但有些场景并不需要24小时不间断录像,比如办公室、商铺等,这些场景在夜间无人的情况下,没必要录像,可以选择移动侦测录像模式,这样可以大大延长录像保存时间。
监控录像能保存多久,主要看硬盘的容量大小,和你有几个摄像头,还有你设置的录像的清晰度,这些都影响到录像保存时间的长短。一般监控录像保存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如果想加长录像保存时间,可以增加硬盘容量,或者设置移动侦测录像,这样有人经过的时候,才会录像,可以大大延长录像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监控录像的存储时长主要取决于硬盘录像机(NVR或DVR)中硬盘的容量大小以及视频压缩的码流大小。码流越大,视频越清晰,占用的存储空间就越大,录像存储的时间就越短。反之,码流越小,视频清晰度越低,占用的存储空间就越小,录像存储的时间也就越长。
要延长监控录像的保存时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硬盘容量。现在主流的监控录像机都支持SATA接口的硬盘,单个硬盘的容量可以达到8TB甚至更高。如果录像机有多个硬盘位,可以通过安装多块硬盘来扩展总存储容量。当一块硬盘录满后,系统会自动切换到下一块硬盘继续录像,从而实现更长时间的录像存储。
在硬盘录像机(NVR)的管理界面中,通常可以找到“录像设置”或“存储计划”等相关选项。在这里,您可以为每一个监控通道(即每一个摄像头)单独设置录像模式。常见的模式有:定时录像(在指定的时间段内持续录像)、移动侦测录像(当画面中检测到有物体移动时才开始录像)和报警录像(当接收到外部报警信号时才录像)。选择移动侦测录像可以极大地节省硬盘空间,尤其适用于人流量较少的区域。
影响监控录像存储时间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硬盘容量、摄像机数量、视频分辨率、视频编码格式、码率以及录像方式。其中,视频编码格式(如H.264、H.265)对存储空间的影响巨大,H.265相较于H.264能够在保持同等画质的情况下,将视频文件大小减少近一半,从而使录像存储时间延长一倍。
监控录像的保存时间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设定的数值,比如直接设定为30天或90天。它实际上是由你的硬件配置(主要是硬盘容量)和软件设置(分辨率、码率、录像模式)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你想保存更久,就要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进行调整,而不是寻找一个可以直接填写天数的输入框。
一般安防监控系统默认的录像方式是全天24小时录像,这种录像方式的优点是能够记录下监控区域内所有时间段的录像,缺点就是太占用硬盘空间。如果想要延长录像时间,可以把录像方式设置为移动侦测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是在设定监控的范围内,有移动物体时才进行录像,没有移动物体时则不录像,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硬盘空间,从而延长录像的保存时间。
计算监控录像所需存储空间有一个大致的公式:存储空间(GB)= (码率(Kbps) ÷ 8 × 3600 × 24 × 摄像机路数 × 录像天数) ÷ 1024 ÷ 1024。通过这个公式,你可以反推出在现有硬盘容量下,调整码率或录像天数,以达到你的存储要求。例如,一个200万像素(1080P)的摄像头,主码流通常设置为4Mbps左右,一天24小时产生的录像文件大小约在42GB左右。
硬盘录像机都具备循环录像功能,这个功能是默认开启的。当硬盘空间被存满后,系统会自动删除最早的录像文件,然后写入新的录像数据,如此循环往复。因此,监控系统能够回看的时间是一个动态的周期,比如你的系统可以保存最近7天的录像,那么在第8天的时候,第1天的录像就会被自动覆盖掉,你能够查看的始终是离当前时间点最近的7天内的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