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会被金属探测器抓到吗?纸本可过,磁条与射频标签会报警!
在安检与电子设备的应用背景下,理解基础原理很重要。金属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探测器内有一个交变磁场,当一个金属物体进入这个磁场时,会改变原有磁场,从而被探测器发现。书本的主要材料是纸张,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不具有导电性,所以普通的书本是无法被金属探测器探测到的。由此可见,普通纸张由于不导电,通常不会触发金属探测器。
现代图书管理系统越来越依赖无线技术。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和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读写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用以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读写器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RFID的优势在于无需接触即可识别和管理大量图书,这是图书馆常用的自动化手段。
从工程角度看,RFID标签包含不可见的金属线圈。RFID电子标签由芯片和天线组成,其中天线部分通常是由蚀刻铝、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线圈。虽然其金属含量非常微小,但对于高精度的金属探测设备而言,理论上存在被探测到的可能性。不过,图书馆的RFID门禁系统并非利用金属探测原理,而是通过读取标签芯片信息来工作的。尽管金属含量极小,但在高灵敏度设备环境下仍应被纳入考虑。
很多读者将图书馆的防盗门误认作金属探测器。图书馆的防盗系统其实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金属探测器,而是电磁波防盗系统(EM)。这种系统由检测门和消磁仪、充磁仪组成。其关键技术是在图书等物品上贴上一种特殊的磁条,当读者办理完借阅手续后,工作人员会用消磁仪对磁条进行消磁。这样,图书通过检测门时就不会引发警报。这种系统的流程与责任分工也决定了借还书时的操作步骤需要同步配合。
磁条是传统防盗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之所以能够被防盗检测系统识别,是因为图书中安装了防盗磁条。图书防盗磁条是采用非晶态材料制造的,具有极高的导磁率和很低的矫顽力。当磁条进入由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组成的检测通道时,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磁条会产生谐波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到该信号后,经电路处理后驱动报警装置。被识别出的谐波信号是电子系统判定是否报警的关键因素。
实际操作中,消磁步骤是防止误报的关键环节。图书馆的防盗磁条在未被消磁的状态下是具有磁性的,当它通过防盗门时,会切割防盗门的磁感线,从而产生一个电信号,这个信号被防盗门捕捉到后就会触发报警器。而在办理借阅手续时,图书管理员会用专门的消磁设备,瞬间产生一个反向的强磁场,从而消除磁条的磁性,这样图书就能安全地通过防盗门了。这样的流程通常在借书时由工作人员完成以避免误报。
在物料选择上,不同场景用不同材料达到最优性价比。目前,图书馆普遍使用的图书防盗磁条主要有钴基磁条和铁基磁条两种。钴基磁条为单面胶磁条,可以永久充消磁,反复使用,适合于图书的流通管理。铁基磁条为双面胶磁条,属一次性使用,主要用于超市、音像店、书店等开架出售的商品。图书流通场景偏好可重复使用的钴基磁条以降低长期成本。
设计与装帧工艺也会影响安检结果。对于一些特殊的书籍,比如带有金属箔片封面、金属书签、或者内部夹杂有金属装饰物的精装书,金属探测器是有可能探测到的。例如,一些书籍的封面会采用烫金或烫银工艺,这实际上是在纸张表面附着了一层薄薄的金属,如果面积足够大或者探测器灵敏度足够高,就可能触发报警。遇到烫金或金属配件的书籍,图书馆与安检人员往往需要人工判定。
安检场合的目标是排除电子作弊与违禁品。在一些重要的考试或者保密会议场所,安检人员使用手持金属探测器对入场人员进行检查,其中也包括对携带的书本进行检查。这时的目的并非探测书本本身,而是检查书本中是否夹带了手机、录音笔、微型摄像头等含有金属元器件的电子作弊设备。手持探测器的重点检查对象是含有金属电子元件的设备而非纸张本身。
综述来看,可以将判断依据归结为是否存在金属成分。总而言之,金属探测器本身无法探测到由纸张构成的普通书本。能够引发警报的,通常是书中为了防盗而专门设置的金属磁条、RFID标签内的金属天线,或是书中被人为藏匿的金属物品。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书本本身,而在于书本中是否含有金属成分的附加物。换言之,关键在于附着或内嵌的金属,而非纸张本体。